遙想公瑾當年,小喬初嫁了,雄姿英發~
想當初許多人都還在使用肥大的redhat7光碟組時,我已經拜讀moto大人的「Debian無痛起步法」,而一腳踏進了debian的世界。在這裡,當許多人還在為了校調系統,想讓他更輕快而爆肝多日。我唾手可得輕便系統;在這裡,許多人還為了安裝套件四處苦尋不到或者為了相依套件而苦惱,青絲成白髮。我只要網路能連,隨手可安裝上萬套件不皺眉頭一下。在這裡,許多人用了多年Linux還以為他天生就有視窗環境,不知console為何物。我已經在debian的教導下學習諸多Linux的學問,放眼一覽Open Source的精彩世界~(此後,還進入了FreeBSD及NetBSD的世界,不過那是後話...)
廢話說的多了,只是最近跳槽,離開了的常用的Debian based系統所以多了點感慨...雖然我正式使用Linux是從Debian開始,然而到了05年時,因為自己的系統在以「升級時掛掉」為導火線,改用了以Debian為基礎所發展而來的Linux--Ubuntu。而Debian的優點Ubuntu可說都承襲了,從6.06到7.10之間可說是一段快樂的時光~雖然這之間也發生過Ubuntu一發行就有bug的事情,但無損我對這個Linux發行版的喜愛。但8.04...說來也許是非戰之罪,但由於慣用KDE為桌面環境,我始終會在以Gnome為官方環境的Ubuntu中安裝KDE。此時KDE也發行了4.0版,一個有機會劃時代,但第1版慘不忍睹的版本...Ubuntu的KDE4.0很不穩定,幾乎到了無法作業的地步。然而為了KDE,我毅然決定--換Linux發行版的時機到了。
在這之間其實也有些有趣的事情間接推動了換版的想法。首先是Debian開發者間的...不知道算不算內鬥而有人撰寫了這樣一篇文章「Is Debian Dying?」(中譯版本)。其次,Launchpad的爭議和amule及ubuntu事件(ubuntu-tw討論區)。加上近來Greg Kroah-Hartman對Ubuntu的抨擊。其中有些事情是有爭議的,不過依舊促成了我往外看看的機會~對了,還有一件是KDE4的不穩定,有開發者還發了文章「11 Myths About KDE 4」針對大多數的抱怨做了解釋。此外,ubuntu的主力不在KDE是時有所聞,雖未經證實,但也許該看看別的發行版其KDE狀況如何。
換版過程我嘗試了目前在兩岸頗紅的ArchLinux、SuSE的社群版本OpenSUSE。原本還打算嘗試老牌的Fedora,不過他並不支援我慣用的JFS檔案系統,只好作罷。至於前兩個版本,對於KDE環境來說都有不錯的評價。ArchLinux讓我勾起對Debian的懷念,也讓我打算若找不到適用的Linux版本,我將回去使用Debian。這並不是ArchLinux不好,其實ArchLinux的幾個特色頗有意思。他將大多數套件的文件部份拿掉,以減少磁碟空間,因為那些文件並不常被使用。他有強而有力的套件管理程式pacman,能夠方便的安裝甚至是編譯套件,可說是Debian和Gentoo的套件管理程式合體。他套件的安裝跟設定哲學類似於BSD系列,這點也讓我頗愛...行文至此...其實我還真忘了當初為什麼用完後會有回Debian的想法!我喜愛的特性似乎頗多!(並非人老了,這其實已經是兩個月前的事情了...)即後,又試用了OpenSUSE,這個發行版本還真是相當方便,其實我覺得他也許比Ubuntu更適合初學者,連我自己在上面都不常使用console。只是OpenSUSE在台灣真的很冷門,在大陸也是,所以中文資料並不多。然而真的推我下去OpenSUSE的其實是swyear大人的這篇文章「KDE4 and qt4 font patches」,這對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的我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效果,而我又是KDE4的愛好者,這些字型修正又只有OpenSUSE有現成的,我也懶得還要自己編譯,如此,何需多言,就跳下去啦。此後,也正式拜別了我使用兩年多的ubuntu...
OpenSUSE也沒讓人失望,雖然有跟微軟的協議引起了諸多爭議,然而他的KDE環境有相當不錯的視覺效果也有很好的穩定性。雖然,許多人說Fedora和OpenSUSE比較肥大,但目前大家都採用一片光碟放的下的live cd安裝法,其實裝出來的系統半斤八兩。而且套件部份,大家也都是使用網路套件庫的方式,不過每個系統維護的小組跟方針不一樣就是了。這部份OpenSUSE還有個有趣的東西,他提供了BuildService平台,這允許使用者建立自己的套件庫,也可以提供其他發行版使用,swyear的字型修正變是基於這個平台所建立的。
目前仍在慢慢習慣OpenSUSE當中~(Debian習性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...該不會Ubuntu 8.10出來後我就跳回去了吧!)
做一個更好的馬克杯
6 年前
0 意見:
張貼留言